广东省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典型破坏形式修复技术指南(三)
广东省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典型破坏形式修复技术指南
3 典型破坏形式类型及修复措施
3.1典型破坏形式及分级
3.1.1 沥青路面可能出现的损坏类型,按结构性损坏、功能性损坏及是否与荷载有关加以区别,如表3.1.1所示。
3.1.2 龟裂
轻:初期裂缝,裂区无变形、无散落,缝细,主要裂缝宽度在2mm以下,主要裂缝块度在0.2~0.5m之间。
中:龟裂的发展期,龟裂状态明显,裂缝区有轻度散落或轻度变形,主要裂缝宽度在2~5mm之间,部分裂缝块度小于0.2m。
重:龟裂特征显著,裂块较小,裂缝区变形明显、散落严重,主要裂缝宽度大于5mm,大部分裂缝块度小于0.2m。
3.1.3 块状裂缝
轻:缝细、裂缝区无散落,裂缝宽度在3mm以内,大部分裂缝块度大于1.0m。
重:缝宽、裂缝区有散落,裂缝宽度在3mm以上,主要裂缝块度在0.5~1.0m之间。
3.1.4 纵向裂缝
与行车方向基本平行的裂缝。
轻:缝细、裂缝壁无散落,无支缝或有少量支缝,裂缝宽度在3mm以内。
重:缝宽、裂缝壁有散落、有支缝,主要缝宽度大于3mm。
3.1.5 横向裂缝
与行车方向基本垂直的裂缝。
轻:缝细、裂缝壁无散落或有轻微散落,裂缝宽度在3mm以内。
重:缝宽、裂缝贯通整个路面、裂缝壁有散落并伴有少量支缝,主要裂缝宽度大于3mm。
3.1.6 坑槽
轻:坑浅,有效坑槽面积在0.1m2以内(约0.3m×0.3m)。
重:坑深,有效坑槽面积大于0.1m2(约0.3m×0.3m)。
3.1.7 松散
轻:路面细集料散失、脱皮、麻面等表面损坏。
重:路面粗集料散失、脱皮、麻面、露骨,表面剥落、有小坑洞。
3.1.8 沉陷
大于10mm的路面局部下沉。
轻:深度在10~25mm之间,正常行车无明显感觉。
重:深度大于25mm,正常行车有明显感觉。
3.1.9 车辙
轮迹处深度大于10mm的纵向带状凹槽(辙槽)。
轻:辙槽浅,深度在10~15mm之间。
重:辙槽深,深度15mm以上。
3.1.10 拥包
轻:波峰波谷高差小,高差在10~25mm之间。
重:波峰波谷高差大,高差大于25mm。
3.1.11 泛油
路面沥青被挤出或表面被沥青膜覆盖形成发亮的薄油层。
3.1.12 抗滑性能不足
路面抗滑性能采用横向力系数作为评价指标,SFC<40,即抗滑性能评定为中及以下的路段。
3.1.13 修补不良
龟裂、坑槽、松散、沉陷、车辙等修补位置产生破坏。
3.1.14 基层强度不足
对路表弯沉大于路面设计允许弯沉的路段,即强度系数SSI评定为中及以下的路段。
3.1.15 路面结构层排水不畅
沥青路面结构层内部水无法排出,造成路面在行车荷载作用下产生自下往上的坑槽等病害。
3.1.16 桥头跳车
路基段路面与相邻桥台桥面高差的相差大于5cm。
3.2修复措施类型
3.2.1 预防性维护
进行预防性维护的目的是改善或延长路面的使用寿命。主要是进行表面层处理,以延缓路面进一步的破坏并减少日常的维护活动。
3.2.2 纠正性养护
在路面出现某种破坏应进行纠正性维护,例如抗滑能力损失、中等程度至严重的车辙或出现大量的裂缝,也称为“消极性”养护。
3.2.3 应急性维护
在出现紧急情况的时候应进行紧急维护,例如路面发生断裂或严重的坑槽的时候就需要立即进行修复。这同时也包括一些临时路面处理措施,以后再采取永久性修复措施。
3.3修复措施选择因素
在选择修复措施的过程中,通常考虑以下的一些因素:
1.裂缝状况
2.破坏方式及破坏程度、范围
3.车道使用情况,交通等级
4.气候与环境因素
5.交通荷载
6.处理措施的成本
7.预期寿命
8.材料的供应情况
9.工期
10.面层摩擦系数
3.4具体修复措施
3.4.1 裂缝修补,是一种局部处理方法,主要是为了防止雨水或碎屑进入裂缝内,具体的操作主要是进行裂缝清理并放置填缝料。裂缝处理一般只能维持几年,几年之后就得进行重复处理。然而,这样的处理方法对延长路面的寿命却非常有效。具体包括下面三种修补方法:
1.清缝并灌缝:各种类型的裂缝均可以采用该方法,主要是使用热空气喷枪或压缩空气将裂缝中的碎屑吹出,然后灌入热沥青或者乳化沥青进行封填。
2.扩缝并灌缝:在横向及纵向裂缝处理中采用。主要是使用路面锯或开槽机在原有裂缝上设置填缝槽,然后放置填缝料或者灌缝进行封填。
3.压缝带封缝:横向裂缝处理中采用。主要是用液化气喷枪烧烤缝面,并用余温烧烤压缝带使其软化,然后粘贴于缝隙进行封缝。
3.4.2 坑槽填补包括采用冷、热拌沥青混合料、喷注法以及微表处材料修补破坏区域,以改善路面行驶质量。主要包括以下五种修补方法:
1.冷凿热补:切割并凿除需要处理的路面部分,然后用热拌沥青混合料就行填补并压实。
2.微波热补:利用微波加热技术对坑槽等病害处治部位进行加热,再用铁铲和铁耙耙松表面混合料,铲除不用的旧混合料,添加新沥青混合料,最后压实路面。
3.红外热补:利用红外线加热技术对坑槽等病害处治部位进行加热,再用铁铲和铁耙耙松表面混合料,铲除不用的旧混合料,添加新沥青混合料,最后压实路面。
4.冷凿冷补:凿除需要处理的路面部分,然后用冷拌沥青混合料填补并压实。
5.喷射冷补:利用自动坑槽修补车自带的鼓风机喷出的高强空气流实现对抗槽内部的清洁,利用喷管喷射的沥青混合料直接修补坑槽。
3.4.3 雾封层技术就是利用专用雾封层洒布车在沥青面层喷洒一层薄薄的、高渗透性的改性乳化沥青,以形成一层严密的防水层将路面空隙封闭,起到隔水防渗、保护路面功能的作用。
3.4.4 沥再生是一种新型的高效渗透性的沥青再生密封剂,呈黑色油状。将其涂刷于路面表层后,一个月后沥再生的渗透深度可达1.5cm以上,与原沥青结构层融为一体,从而缓解了路面的硬化脆裂程度,恢复了路面的弹性、柔韧性和粘结力。
3.4.5CAP是一种含活化物的冷混合沥青还原剂,具有双组分,可根据路况来决定两种组分的掺配比例,CAP对老化的沥青路面、桥面进行渗透和粘结,激活老化沥青胶质恢复其原有活性、粘结性和弹性,使老化沥青路面或桥面形成新的保护层,从而提高沥青路面的抗疲劳性能,改善沥青路面的使用功能,延长路面或桥面的使用寿命。
3.4.6 微表处也称为聚合物改性稀浆封层,它是一种由聚合物改性乳化沥青、集料、填料、水和外加剂按合理配比拌和并摊铺到原路面上,达到迅速开放交通要求的薄层结构。
3.4.7 超薄磨耗层(NovaChip)使用专用设备施工,特种改性乳化沥青粘结层喷洒与改性热沥青混合料摊铺同步进行,经压路机压实一次形成10~30mm厚的超薄层罩面。
3.4.8 薄层热拌沥青混凝土加铺层采用密、开、或者断级配,用于改善行驶质量,减少面层氧化,改善表面排水以及摩擦性能,纠正面层不规则性。厚度为15~30mm。
3.4.9 浅层注浆采用水泥浆等浆液对沥青路面基层强度不足的路段进行压力注浆,从而提高路面的强度。
3.4.10 深层注浆采用水泥浆等浆液对桥头下沉路基进行注浆处理,从而减少甚至消除由于路基的沉降而产生桥头与桥面之间的高差。
3.4.11 设置横向排水盲沟进行路面结构层排水不畅的有效处理,把路面结构层间水分通过渗水盲管进行排除。
表3.4.11-1列出了各种维护技术以其适用情况;表3.4.11-2列出了裂缝处理方法;
表3.4.11-3列出了面层缺陷的处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