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井质量标准
沉井质量标准
二十八、沉井质量标准
(一)沉井外观质量标准
1.沉井周壁混凝土不得有蜂窝、露筋和裂缝,表面应光滑、平整、坚实;下沉后内壁不得渗漏。
2.沉井下沉应在井壁混凝土达到规定强度后进行。浮式沉井在下水、浮运前,应进行水密性试验。
3.沉井下沉中出现开裂,必须查明原因。进行处理后,才可继续下沉。
4.沉井接高时。各节的竖向中轴线应与第一节竖向中轴线相重合。接高前应纠正沉井的倾斜;接高时施工缝应清除浮浆和凿毛。
5.沉井下沉到设计高程时,应检查基底,确认符合设计后封底;封底混凝土表面应平整,不允许有渗漏现象。
加工、拼装期间发生的质量问题与防治
(一)模板位置偏移,标高差错,模板形状、尺寸有误
1.现象:弯、坡、斜桥及立交桥,由于轴线及标高关系复杂,产生轴线偏离,不符设计标高,斜交角左斜、右斜搞反了,纵坡的上坡、下坡搞相反等位置错误问题。
2.危害:使现浇或预制的结构物或构件的位置、尺寸规格发生与设计不符的差错,造成进一步的施工障碍,甚至引起返工。
3.原因分析:
(1)查阅设计图时,搞错了标高、轴线、夹角关系等。
(2)根据图纸设计数据。推算中搞错了。
(3)没有按控制导线、三角网来控制轴线桩。测桩未经复核。
(4)水准点移动或错误数据,或用错水准点。
(5)施测放线时搞错,没有严格执行测量复核制。
(6)技术交底时,搞错或交待不清。
4.预防措施:
(1)组织好设计图纸的学习和会审。
(2)搞好测量交桩、接桩工作,做好自审和互审。
(3)加强桥轴线控制桩和水准点的管理,定期进行复测。对丢掉或移动而无法纠正的桩,及时补上。
(4)严格执行测量复核制度。放线施测后,一定要有人重新复核测量。
(二)条形基础模板缺陷
1.现象:条形基础侧模。盖梁和台帽侧模。刚性扩大浅基侧模等条形模板沿模板通长方向模板上口不直,宽度不准。混凝土表面错台。
2.危害:造成条形基础、盖梁和台帽、刚性扩大浅基的边棱不直顺,尺寸不准,混凝土外观效果不佳。
3.原因分析:
(1)挂线垂直度有偏差,模板上口不在同一直线上,横向拉线检查点过少。
(2)模板横向支撑软硬不均,或模板长向接缝处脱开,造成错台。
(3)模板上口未钉木带,浇注混凝土时,其侧压力使模板下端向外推移,造成模板上口内倾,减小上口宽。
(4)模板横撑或斜撑直接撑在土壁上,当震捣混凝土时,撑木底脚插人土中,造成模板上口宽度不准。
4.预防措施:
(1)模板应具有符合要求的刚度和强度,支模时,垂直度要准确。横向支撑应牢固稳定,并保证软硬一致。
(2)模板上口应钉木带,或浇注时加临时横向内撑木,以控制条形模板上口宽度,并通长拉线,保证上口平直。
(3)模板支撑撑在土壁上时,下面应垫以木板,以扩大其接触面,两块模板长向接头处应加立柱,使板面平整,连接牢固。
(三)定型组合钢模板拼装的质量缺陷
1.现象:定型组合钢模板,拼装成一定形状和大小的板件时,常易出现两块模板间拼缝超宽,存在错台,板面平整度不好,长宽尺寸存在较大累计误差及两对角线不等长,板件不规正等质量缺陷。
2.危害:造成定型组合钢模板围筑结构物或构件产生板缝漏浆,混凝土表面产生平整度差、错台等外观缺陷,还会产生构件、配件的尺寸、形状的改变而影响安装的精度。
3.原因分析:
(1)平面钢模板纵、横肋变形或扭曲,造成拼装时拼缝超宽,对角线不等长。
(2)钢模U形卡的夹紧力不符合要求,无法夹紧两肋,模板错位。
(3)平面钢模板纵、横肋高或插销孔、U形卡孔与板面的间距超标,产生错台及板面平整度不好。
(4)钩头螺栓、紧固螺栓松紧不一致,或钢楞长度方向弯曲度超标,而造成的板面平整度不好。
4.防治方法:
(1)平面钢模板组装前要按质量标准抽查,对超差的模板进行修理,直至达标;无法达标的模板,去除不用。
(2)钢模配件如U形卡、钢楞,要事前按质量标准抽查并矫正。
(3)平面钢模板排列作为梁、柱模板时,应从一端挤紧,同一端装U形卡,U形卡应正反交替放置,作为墙板模板时,宜由中间向外对称排列。
(4)钩头螺栓,紧固螺栓应松紧一致,所有内外钢楞交接处均应挂牢。
(5)为保证拼装质量,应设计配板图,条件允许时,优先采用整体拼装,整体安装法。
(四)杯形基础模板缺陷
1.现象:杯形基础中心线不准,杯口模板位移,混凝土浇捣时芯模浮起,拆模时芯模脱不出。
2.危害:造成安装预制柱、板时,就位困难。
3.原因分析:
(1)杯基中心线弹线未校核对角线。
(2)杯基上段模板支撑方法不当,浇筑混凝土时,杯芯模板由于不透气比重较轻,向上浮升。
(3)模板四周的混凝土振捣不均衡。造成模板偏移。
(4)操作脚手板搁置在杯口模板上。造成模板下沉。
(5)杯芯模板拆除过迟。粘结太牢。
4.预防措施:
(1)杯形基础支模,应首先找准中心线位置及标高,先在轴线桩上找好中心线,用线坠在垫层上标出两点,弹出中心线,再由中心线按图弹出基础四周边线。要校核对角线,用水平仪测定标高,然后挂线支设模板。
(2)如图2-3-1所示,支架上段模板时,采用抬把木带,可使位置准确。托木的作用是将抬把木带与下级的混凝土面隔开少许间距,便于下段混凝土面的拍平。
(3)杯芯采用清水模板,要刨光、拼严,芯模外表面涂隔离剂,底部应钻几个小孔,以便排气减少浮力。
(4)浇筑混凝土时,在芯模四周要均衡下料及振捣;脚手板不得搁在模板上。
(5)拆除的杯芯模板。要根据施工时的气温及混凝土凝固情况来掌握,一般在初凝前后即可用锤轻打,撬棍拨动。较大的芯模,可用倒链将芯模稍加松动后,再徐徐拔出。
(五)墩柱模板缺陷
1.现象:
(1)“穿裙”。
(2)一排柱子不在同一轴线上。
(3)柱身扭转。
(4)表面不平整光滑。
2.危害:造成墩柱平面位置不准、柱身混凝土外观质量差。
3.原因分析:
(1)柱箍不牢或板缝不严密。
(2)成排柱子支模不挂通线,不规方,柱模竖直度控制不严格。支模前,柱的竖向主筋未将其偏移调整过来。
(3)柱模未保护好,支模前已歪扭,未整修就用。
(4)柱的斜向支撑支撑力大小不匀,使模板支撑松紧不等。
(5)模板上有混凝土残渣,未很好清理或脱模剂涂刷不匀。
4.治理方法:
(1)根据柱断面大小及高度,柱模板每隔50~100cm,应加设牢固的柱箍,对于整体组合模板,要检查其上、下口的对角线长度,检查联接件、柱箍的紧固程度。
(2)对于需接长的柱,应在第一次浇的柱节顶端,预埋定位钢板及螺栓,待往上接柱支模时,其下口紧固于定位钢板上;
(3)成排柱子支模前,应先在底部弹出通线,将柱子位置兜方找中;支撑时,应先立两端柱模,校直与复核位置无误后,顶部拉通长线,再立中间各根柱模。柱距较大时,各柱单独拉四面斜撑,保证柱位准确;
(4)较高的柱子,应在模板中部一侧留临时浇注孔,以便浇注混凝土时,插入振捣棒,当混凝土浇到临时洞口时,即应封闭牢固;
(5)柱子支模板前,必须先校正钢筋位置。
(六)现浇梁、板的模板、支架缺陷
1.现象:
(1)支架移位、下垂或支架基础沉降。
(2)梁、板中部下挠,梁、板底面不平,梁身不平直。
(3)拆模后发现梁身侧面有水平裂缝、掉角、表面粗糙。
2.危害:
(1)支架移位、下垂或其基础沉降,会引起现浇混凝土产生施工裂缝,严重时产生结构受力状态与要求不符而断裂、倒塌。
(2)造成梁、板身下挠,给人以不安全感。
(3)降低梁的耐久性,损坏混凝土的外观质量。
3.原因分析:
(1)支架基础回填夯实不足或不均匀;坡桥模板底面倾斜度超过3%时,垂直荷载的水平分力使支架倾斜;后张预应力混凝土梁施加预应力引起反力点转移,改变支架受荷情况而使支架变形;排架下垫层层次过多,加大沉降量;
(2)板、梁底模板未预留拱度或预拱度不足。
(3)梁、板底面模板不平,混凝土接触面平整度超差。
(4)梁侧模上口横档未拉通线,斜撑角度过大(大于60°),支撑不牢,造成局部偏歪。
(5)梁高较大,侧模刚度差,又未设对拉螺栓,造成梁身不平直。
(6)采用黄花松木或易变形的木材制作模板,浇筑后变形大,易使混凝土产生裂缝、掉角和表面毛糙。
(7)支架揣手楔设置不良,造成梁板底面不平整。
4.治理方法:
(1)梁、板底支撑间距,应能保证在混凝土自重和施工荷载等作用下不产生变形,必要时可铺设灰土层或石灰粉煤灰砂砾混合料结构层,铺放通长垫木,确保支撑不沉陷。
(2)支架设计要进行荷载不均匀分布的验算,考虑各种可能发生水平荷载作用下的稳定,而且一定要把支架杆件固定到桥墩、桥台的坚固处,在杆件间要用斜撑和拉杆拉紧。
(3)板、梁底模应按预留拱度起拱。
(4)根据梁高及宽度,核算混凝土振捣时的重量及侧压力,选择模板厚、主柱间距,根据梁高加设横枋和对拉螺栓数量。
(5)支架揣手楔,必须选用木质坚硬的材料,揣手楔应背紧,设置恰当,防止支架发生不符合设计要求的变位。
(6)梁模尽量不采用黄花松木或其他易变形的木材制作,如用黄花松制作梁侧模,应在混凝土浇灌前充分用水浇透。
(七)现浇墙、桥台的模板缺陷
1.现象:
(1)墙体厚薄不一,墙面高低不平或倾斜变形。
(2)墙根跑浆、露筋。模板底部被混凝土及砂浆裹住,拆模困难。
(3)伸缩缝处橡胶止水带未被浇筑的墙体混凝土包裹住,甚至挤偏。
(4)墙体分层浇筑出现接茬不平、错台。
2.危害:墙根跑浆、露筋产生“烂根”,损伤下部结构的安全、稳定;伸缩缝处的止水带移位引起该处混凝土或伸缩缝渗、漏水;引起结构尺寸规格与设计不符及造成混凝土外观缺陷。
3.原因分析:
(1)模板制作不平整,厚度不一致,相邻两块墙模拼接不严不平,支撑不牢等。
(2)模板间支撑方法不当,使模板在浇注混凝土时发生位移或倾斜。
(3)混凝土浇注分层过厚,振捣不密实,模板受侧压力过大,支撑变形。
(4)角模与墙模板拼接不严,水泥浆漏出,包裹模板下口,拆模时间太迟,模板与混凝土粘结力过大。
(5)伸缩缝处橡胶止水带与模板未固定好。
4.防治方法:
(1)桥台、墙面模板应拼装平整,并严格按质量检验,标准把关。
(2)台、墙身中间应用穿墙对拉螺栓拉紧,两片模板间,应根据墙厚,用钢管或硬塑料管顶撑,以保证墙体厚度一致。
(3)当伸缩缝两边墙体混凝土不能同时浇注混凝土时,此时端头模板应与橡胶止水带的中空管抵紧,端模与侧模用联接角模相联接,并与钢筋焊接伸出拉杆螺栓将模板钢楞拉紧,确保支模稳固,板缝严密不漏浆;施工中多数是将端头钢模与侧模相连。见图2-3-2。
(4)每层混凝土的浇注厚度。应控制在施工规范允许范围内。
(5)采用预埋螺栓。夹紧模板底口。
当分层浇注混凝土和安装模板时,两次支模的接槎部位往往易出现“穿裙”现象。为消除此类通病,必须使上部模板能夹紧已浇注的墙体(柱体),并得到稳定的支点。为此,可在浇注第一层混凝土前,模板中放置预埋螺栓杆,待浇注上层时,再用螺栓夹紧两根横向放置的角钢(也可用50×60的木方),作为上部模板的支撑点,见图2-3-3,避免产生“穿裙”现象。
(八)隔离剂引起的缺陷
1.现象:由于模板使用隔离剂不当,产生混凝土上有锈斑等,造成色调不均,外观粗糙,甚至拆模时将混凝土沾掉,造成粘皮现象。
2.危害:降低浇注混凝土表面的外观质量,造成色泽不均,锈斑,污染及粘皮等缺陷。
3.原因分析:
(1)脱模隔离剂选用不当,或涂抹方式不当。
(2)脱模隔离剂未完全干燥,就浇注混凝土,使隔离剂被混凝土沾掉而失效。
(3)支模到浇注混凝土的时间拖的过长,钢模隔离剂脱落,钢模表面锈蚀。
(4)新产品,未经鉴定就使用,由于性能不稳定,产生不良后果。
4.治理方法:
(1)根据模板材质(钢、木)模板暴露时间及混凝土表面平整光滑程度等因素,结合取材容易,经济适用,因地制宜的原则选用脱模隔离剂。隔离剂又称作脱模剂。目前,脱模剂分为水质脱模剂(优点是不污染钢筋和混凝土表面)和油脂脱模剂两大类。使用前,应取实物样品进行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2)脱模(隔离)剂必须完全干燥后,才能浇注混凝土。
(3)根据脱模剂类型,采用适宜的喷涂方法,并保证涂抹均匀。
(4)采用后张预应力时,可根据施工条件选择下述方法,防止锈迹污染混凝土面。
1)在模内衬塑料板,可不用涂脱模剂,且得到较高外观质量的混凝土表面,模板周转次数转多时适用;但注意塑料板受热易变形。
2)在钢模内表面涂甲基硅树脂等长效能脱模剂。
(5)选用脱模剂,要考虑脱模剂不会对混凝土结构性能有影响或妨碍装饰工程施工。油脂类脱模剂对于暴露于环境空间的混凝土表面,不宜采用。严禁脱模剂污染钢筋及混凝土接茬处。
混凝土浇注期产生质量问题及防治
模板、支架和拱架在制造、安装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常在混凝土浇注时暴露出来,产生诸如跑模、胀模、漏浆、层隙及夹渣等质量问题。上述质量问题的内因是模板、支架制造、安装时留下的薄弱因素,外因是混凝土拌合物的侧压力,竖向荷载和流动性对模板、支架的作用。不涉及水泥混凝土的原材料质量,拌合质量,混凝土振捣和浇注质量等方面的影响。
(一)跑模
1.现象:水泥混凝土拌合物的侧向压力使某部位的模板整体移位,造成结构物侧面整个倾斜,底面下垂或下挠。严重时,侧模、端模崩坍。
2.危害:轻者大大改变结构物尺寸、规格、形状,重者使浇注失败。
3.原因分析:
(1)固定柱模板的柱箍不牢;或钉侧模、底模的元针规格小,被混凝土的侧压力或竖向力拔出,造成模板移位。
(2)为调整模板间距或高程,所加的抄手楔未固定好,震捣时松脱产生侧模、底模移位;
(3)固定梁侧模的带木未钉牢或带木断面尺寸过小,不足以抵抗混凝土侧压力,而使钉子被拔出。
(4)未采用对拉螺栓来承受混凝土对模板的侧压力,或因对拉螺栓直径太小,被混凝土侧压力拉断。
(5)斜撑、水平撑底脚支撑不牢,使支撑失效或移动。
4.预防措施:
(1)根据柱断面大小及高度,在柱模外面每隔30~60cm加设牢固柱箍,并以脚手架和木楔找正固定,必要时,可设对拉螺栓加固。
(2)梁侧模下口必须有条带木,钉紧在横担木或支柱上;离梁底30~40cm处加φ16mm对拉螺栓(用双根带木,螺栓放在两恨横档带木之间,由垫板传递应力),并根据梁的高度,适当加设横档带木。
(3)对拉螺栓直径一般采用φ12~φ16,墙身中间应用穿墙螺栓拉紧,以承担混凝上侧压力,确保不跑模,其间距根据侧压力大小为60~150cm。
(4)浇注混凝土时,派专人随时检查模板支撑情况,并进行加固。
(二)胀模
1.现象:模板在水泥混凝土侧压力作用下。局部模板偏离平面,或局部模板变形鼓出。使结构物截面尺寸加大。
2.危害:使结构物或构件的混凝土面平整度不好,竖直度超标。对于需进行架设的支承面或缝隙,会造成不平、相顶等质量缺陷。
3.原因分析:
(1)木模板厚度较小,在混凝土侧压力作用下发生挠曲变形。
(2)定型组合钢模板接头处没有立柱或钢楞尺寸规格小,使模板在混凝土侧压力的作用下发生弯曲变形,或卡具未夹紧模板。
(3)模板的水平撑或斜撑过稀,未被支撑处,模板向外凸出。
(4)模板的拐角处与端头处,由于支撑薄弱而移位。
4.预防措施:
(1)木模板厚应大于2.5cm,梁高在20cm以上时,采用5cm厚木模板,且每0.5m加立柱,直接承受混凝土侧压力的模板、杆件及带木等,其截面尺寸,应保证其所产生挠度,不超过跨度的1/400,而具有足够刚度。
(2)基础侧模,可在模板外设立支撑固定,其他墩、台、梁、墙的侧模,可设对拉螺栓加固。
(3)定型组合钢模,应按模板长方向错缝排列。当梁高在30cm以内时,按模板每块长的间距加支撑;当梁高在30~40cm时,用梁夹具代替纵、横楞条支模,梁夹具的间距为105cm。
当梁高在60~120cm时,竖楞条间距为90cm;梁高120~140~m时,竖楞条间距为75cm。墙竖向楞条间距为75cm,横向楞条间距为105cm。
(4)加强模板的端头及拐角处的支撑及连接。
(5)采用钢管卡具组装模板时,发现钢管卡具滑扣,应立即换掉。
(三)漏浆
1.现象:浇注水泥混凝土时,水泥浆从模板接缝处漏出。
2.危害:漏浆轻者,在混凝土表面产生麻面,使结构物边棱线不清晰;漏浆重者,会产生蜂窝、露筋等。
3.原因分析:
(1)定型组合钢模板拼缝因模板损伤而过宽。
(2)定型组合钢模板与木模板间由于连接不好而漏浆。
(3)模板接缝处松动或模板制作不良。支撑不牢。侧模与底模接缝处漏浆。
(4)柱模板、墙模板底口接缝处,梁、墩、台的端模和拐角处接缝处理不细,易漏浆。
4.治理方法:
(1)同“定型组合钢模板拼装质量缺陷”防治方法(1)和(2)。
(2)木模板制作,拼缝应刨光拼严,可在缝内镶嵌塑料管(线),在拼缝处钉铁皮或拼缝内插板条,缝内压塑料薄膜或水泥纸袋等;
(3)对于拼缝过宽的定型组合钢模板之间,侧模与底模相接处,采用夹垫薄泡沫片,薄橡胶片,并用U型卡扣紧,防止接缝漏浆。
(4)柱、墙模板安装前,模板承垫底部应预先用1:3的水泥砂浆,沿模板内边线抹成条带,如图2-3-4(a)(b)所示,并通过水准仪校正水平。
(5)当钢筋混凝土结构形状不规则时,可用钢模板和木模板进行组合拼装。如图2-3-5所示,是常见的一些连接节点大样,可供施工时参考。钢、木模接缝处,用长木螺钉将钢模边肋与木模紧密相接,必要时可垫夹薄泡沫片。
(6)端模及截面尺寸改变处,加设对拉螺栓拉紧,必要时加设立柱、拉杆以加固,防止胀模跑浆。
(四)预埋件、预留孔的移位或遗漏
1.现象:结构或构件的预埋件、预留孔位置与设计要求不符;或漏放预埋件,遗漏预留孔如预制梁支座埋铁错位、倾斜,防震锚栓孔遗漏等。
2.危害:损害桥梁的使用功能;造成防震设施失效;给桥梁的一些安装带来麻烦,降低安全度。
3.原因分析:
(1)图纸审看不细,交底时漏交代,支模时漏放。
(2)预埋件及预留孔替代物与模板或钢筋相连不牢,浇注混凝土时移动,此问题在定型组合钢模板中最突出。
4.预防措施:
(1)加强图纸的会审及技术交底的领导及检查。
(2)可根据现场条件,和预埋件位置精度要求,采取螺栓固定。焊接固定或绑扎固定。图2-3-6所示用螺栓固定预埋件,对于精度要求高的情况是适用的。可事先在钢模板和预埋件上钻孔,然后用φ6~φ8螺栓,将预埋件固定在钢模板上,螺栓数量根据铁件大小而定,螺帽埋在混凝土内,螺杆可拧出重复使用。
图2-3-7为盖梁顶面支座预埋钢板用螺栓准确定位做法。
(3)预留孔洞的模板可根据孔洞大小及设置位置的不同,采用下述各种方式:
1)圆孔孔模,在箱梁横隔板、顶板、墙两侧钢模板上钻孔,用木螺丝固定木块,将孔模套上固定,如图2-3-8所示。还可采用钢筋焊成的井字架卡住孔模,井字架与钢筋焊接固定。孔模可采用塑料管、钢管。
2)方孔孔模:方孔可用薄铁皮,或刨光涂隔离剂的木模做成。较小方孔可在底模上钻孔,用木螺丝固定在木块上。孔模与定位木块间用木楔塞紧。箱梁顶板。横隔板人孔预留洞,可用钢模、木模,留孔处少铺些钢模板,留出空位,用斜撑将孔模支于孔边上,见图2-3-9。
3)预留插筋与模板的关系:当小于φ16钢筋数量较多时,可先弯成90度成]形,将外露侧贴紧钢模,拆模后剥离出钢筋;小于φ16钢筋且数量少,也不集中钢筋在一起时,可在钢模上钻孔伸出。并用牛皮纸塞紧。如大于φ16钢筋,同时又过于集中,为避免损坏钢模,宜用木模代替。在木模上钻孔伸出钢筋。
(五)混凝土层隙或夹渣
1.现象:现浇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有条状缝隙,并存有木屑、锯末或泥灰,称为层隙。混凝:卜底表面内有集中灰、泥、锯末成渣状,用硬物可清下,称为夹渣。
2.危害:混凝土层隙会削弱受力结构、构件、墙壁的受力截面积,大大降低结构的抗震能力。夹渣会削弱结构主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加速结构主筋的锈蚀,降低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
3.原因分析:模板支好后,清理各种杂物不够,或用水或用压缩空气冲吹,积聚梁底低处,未留清渣口排出,使残渣留在混凝上中。
4.预防措施:在梁底模最低处,柱、墙脚处,预留清渣口,待用水或压缩空气清理完成后.冉将清渣口封闭。
(六)胶囊内馍的质量问题
1.现象:预制空心箱梁或空心板的孔道混凝土保护层过厚过薄,“开膛”、“破肚”。预留孔道左右偏位造成露筋。
2.危售:胶囊内模质量问题,造成预制空心箱梁、空心板露筋或主筋混凝土握裹不足,形成废品。
3.原因分析:
(1)胶囊内摸跑气,造成胶囊气压不足,浇注混凝土时胶囊过久变形,改变预留孔道形状。
(2)胶囊内模固定不好,浇注时振捣方法失当,使胶囊上浮,造成顶面混凝土压层厚过小,产生露筋、裂缝甚至局部顶板洞开,形成“开膛”。
(3)胶囊内模术用有效措施保证与主筋(或预应力钢丝)的设计间距,而造成主筋外露或预应力筋无握裹的“破肚”。
4.预防措施:
(1)胶囊使用前要检查是否漏气,并从开始浇注混凝土到胶囊放气时止,其充气压力应保持稳定。
(2)钢筋绑扎的铁丝头要弯向钢筋内侧,以防扎破胶囊。
(3)胶囊应用间距不大于50cm的定位钢筋框与外模联系予以固定其位置,并在浇注混凝土时对称平衡地进行,防止胶囊上浮或受浇注混凝土的偏心压力而位移。
(4)胶囊与主筋问应垫有铁丝的砂浆垫块,防止胶囊浇注中沉落与主筋相贴。
拆模期发生的质量问题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