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养护技术规范
公路养护技术规范
2 术语
2.0.1 小修保养 routine maintenance
对公路及其沿线设施经常进行维护保养和修补其轻微损坏部分的作业。
2.0.2 中修工程 intermediate maintenance
对公路及其沿线设施的一般性损坏部分进行定期的修理加固,以恢复公路原有的技术状况的工程。
2.0.3 大修工程 heavy maintenance
对公路及其沿线设施的较大损坏进行周期性的综合修理,以全面恢复到原技术标准的工程。
2.0.4 改建工程
对公路及其沿线设施因不适应现有交通量增长和荷载需要而进行全线或逐段提高技术等级指标,显著提高其通行能力 的较大工程项目。
2.0.5 滑坡
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沿带或面滑动的现象。
2.0.6 崩塌
高陡斜坡上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倒塌、倾倒或坠落的现象。
2.0.7 泥石流
挟带大量泥沙、石块的间歇性洪流。
2.0.8 稀浆封层
用适当级配的集料、填料(水泥、石灰、粉煤灰、石粉等)与乳化沥青、外掺剂和水,按一定比例拌和而成的稀浆混合料,将其均匀地摊铺在路面上形成的沥青封层。
2.0.9 微表处
用适当级配的集料、填料(水泥、石灰、石粉等)与聚合物改性乳化沥青、外掺剂和水,按一定比例拌和而成的稀浆混合料,将其均匀地摊铺在路面上形成的沥青封层。
2.0.10 拱起
水泥混凝土路面在温度升高时,因胀缝不能充分发挥作用,造成板体向上隆起的现象。
2.0.11 沉陷
由于路基的竖向变形而导致路面下沉的现象。
2.0.12 翻浆
季节性冰冻地区,春融时路基或路面基层含水量过大,强度急剧降低,在行车作用下造成中期湿软弹簧、路面破裂、冒出泥浆等的现象。
2.0.13 错台
接缝或裂缝处相邻面板出现垂直高差的现象。
2.0.14唧泥
由于路面排水不良,引起基层材料产生液化,在行车的重复作用下,因板体上下运动而产生抽吸作用,使路面下稀释的泥浆或细料从接缝或裂缝处挤出的现象。
2.0.15 露骨
在行车作用下,路面被严重磨损而形成骨料裸露的现象。
2.0.16 罩面
在原有路面上加铺一层水泥混凝土或沥青混凝土面层,以恢复路面磨耗及表层破损的措施。
2.0.17 混凝土路面加铺层
为提高原有路面的承载能力,在其上加铺的水泥或沥青混凝土层。
2.0.18 分离式加铺层
在原有混凝土路面上铺沥青材料或其他材料的隔离层,其上再铺筑的新混凝土面层。
2.0.19 直接式加铺层
在经过清理的原有混凝土路面上直接铺筑的新混凝土面层。
2.0.20 调治构造物
为引导和水流方向,使水流平顺通过桥孔并减缓水流对桥位附近河床、河岸的冲刷而修建的水工构造物。
2.0.21 养护作业控制区
为公路养护维修作业所设置的交通管理区域,分为警告区、上游过渡区、缓冲区、工作区、下流过渡区和终止区等6个区域。
2.0.22 警告区
从作业控制区起点设置的施工标志到上游过渡区之间的路段,用以警告车辆驾驶员已经进入养护维修作业路段,按交通标志调整行车状态。
2.0.23 警告区最小长度
保证驶入警告区的车辆差事到工作区规定的所需要的警告区路段的最短长度。
2.0.24 上游过渡区
保证车辆平稳地从封闭车道的上游横向过渡到缓冲区旁边非封闭车道的路段。
2.0.25 缓冲区
上游过渡区和工作区之间的路段。
2.0.26 工作区
养护维修作业的施工操作区域。
2.0.27 下游过渡区
保证车辆平稳地从工作区旁边的车道横向过渡正常车道的路段。
2.0.28 终止区
设置于工作区下游调整车辆行车的路段。
2.0.29 渠化装置
警告、提醒和引导车辆和造价通过养护维修作业控制区域,隔离车流、人流与工作区的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