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养护材料工艺百科 > 百科知识 > 正文

土方工程质量预控及质量标准

来源:网站编辑   作者:网站编辑   时间:2014年09月18日   浏览次数:1013   字体:

土方工程质量预控及质量标准

      十九、土方工程质量预控及质量标准
     (一)土方工程质量预控对策

     (二)桥梁工程土方施工质量标准
      1.基坑开挖
     (1)外观质量标准
      1)基坑开挖不得扰动基底土,如发生超挖,严禁用土虚填。应按规定处理。
      2)基坑边坡不得陡于有关规范或施工方案规定。施工时应保证边坡稳定,防止塌方。
      3)基底不得受淹泡或受冻,基底上的淤泥必须清除干净,其他不符合设计要求的杂物与旧桩必须处理。
      2.基坑填土
     (1)外观质量标准
      1)回填土经碾压、夯实后不得有翻浆、“弹簧”现象。
      2)填土中不得含有淤泥、腐植土。有机物质不得超过5%。
     (2)填土的相对密实度标准符合表2-2-9的规定。
      浅基础工程
      二十、浅基础的质量通病及防治
      天然地基上的浅基础,往往由于埋置深度小符要求而发生冻胀,冲刷或由于浅基础的地基不符合要求而发生沉降、倾斜以及基础断裂。因此,浅基础施工前,必须首先搞清桥位处的水文地质状况是否与设计时的依据相符,并应做好地基的钎探和基坑的隐验,保证基础之下是一个稳定、均匀、承载力符合设计要求的地基。同时,要搞好测量复核工作,不仅要保证基础轴线位置的准确,还要保证基础底面标高符合设计标高,以确保基础埋置位置符合没计要求。

     (一)轴线偏移过大
      1.现象:浅基础浇筑或砌筑后,基础纵、横轴线较设计化置偏移量超过15mm,或发生扭转。
      2.危害:由于浅基础轴线偏移量超标或发生扭转,造成桥梁墩、台轴线位置失当,产生上部结构支承面积不足,或产生“顶梁”现象。使结构物纵向间隙过小。
      3.原因分析:
     (1)小桥桥位轴线,设计及勘测单位没有给出。施工单位无控制,轴线的三角网或路线的控制导线精度不高。
     (2)城市道路中,错将施工中线当做通路永久中线,而使桥位轴线出偏差。
     (3)测量仪器存在问题,未校正,或测设中出错,造成轴线偏移过火。
      4.预防措施:
     (1)施工前,当没有交桥位轴线时,应没桥轴线三角控制网,或根据路线要求,加设整段路的施工控制导线,并达到要求精度。
     (2)交接桥轴线桩时,要严格执行有关规定,进行复核并加设栓桩控制。
     (3)健全和强化各项测量工作管理制度:如仪器使用、校验制度;各级测量复核制度和交接制度;保证在基础施工全过程,不发生因测设失误,造成的基础轴线偏移。

     (二)基础顶而高程失控
      1.现象:基础顶面部分点或甚至全部点的标高高丁设计值,并超过10mm。
      2.危害:使浅基的埋置深度小丁设汁深度,而影响浅基的稳定,危及桥墩、桥台的安全和稳固。
      3.原因分析:
     (1)引错水准点或水准点已变化,但未检查就使用,造成全部标高点高程不对。
     (2)基础支模前,基底高程俭测点不够,漏掉不合格点造成部分高程偏高:
     (3)基础厚度在浇筑中失控造成基顶高程失控。
      4.预防措施:
     (1)水准点要定期进行闭合复核检查。
     (2)施工中要做好引出水准点的交底,防止施工人员用错。
     (3)基底高程检测,每块基础至少检测四角及中央五点的高程,特别是基础面积较大时,还要适当加点控制。
     (4)严格质量验收标准,控制基础厚度,避免过大超差。

     (三)基础断裂
      1.现象:基础砌筑或浇筑后,某部分或某角、甚至拦腰断裂。
      2.危害:削弱甚至丧失基础的承载能力。
      3.原因分析:
     (1)由于桥梁的基础在验槽时没有钎探,使基础某部位下有地基异常(如古井、古墓、防空洞等)没能发现,基础修建后,因局部承载力不足造成基础断裂;或地基某部位土质很差(软粘土、垃圾土、淤泥等),地基软硬不同而断裂。
     (2)冬季施工,地基土被冻结,又未进行处理,在冻土上浇筑基础混凝土,由于土的冻胀,使基础开裂。
     (3)春季施工,地基已挖至设计标高,但下面仍有一定厚度的冻层,误认为是坚硬土。在这种情况下浇筑基础混凝土,当冻层融化时或融化后某段时间内,由于地基融沉和压缩变形过火,使基础开裂。此类问题在条形基础施工中易发生。
      4.预防措施:
     (1)基础施工前,要查清桥位处台无地质异常情况。当地基进行隐验时,要进行钎探,并应认真分析地基土的实况是否符合设计提供的资料。因此,基础砌筑(或浇筑)前的隐验必须认真执行,以避免漏掉地质异常等问题。
     (2)冬季施工中,地基要用草帘等保温材料覆盖,不允许地基土被冻结。如发生冻结,应将冻土挖掉,在保温维护措施可靠的情况卜,才能浇筑基础混凝土。
     (3)春融期进行基础施工,要注意检查地基表层下有无残留冻土层。如有,要使其融化并进行处理后,才可进行基础施工。
     (4)必须保证基础下的地基软硬均匀,否则要进行地基处理。

     (四)基础钢筋错位
      1.现象:条形基础的弯起钢筋及片式基础的钢筋网未按受力要求放置,形成弯起力方向,起弯点和钢筋网片位置错位。
      2.  危害:由于钢筋错位,改变基础受力状况,或受拉处因此而产生未配钢筋现象,造成基础施丁中开裂或裂拟。
      3.原因分析:施工人员小清楚基础的受力状态,凭经验放置钢筋造成钢筋错位。
      4.预防措施:
     (1)技术交底中,要向施工人员交待清基础的受拉部位,并说明钢筋或钢筋网要配置于受拉部位。
     (2)加强混凝土浇筑前的钢筋隐检工作,预防基础钢筋的错位。
     (五)基础混凝上蜂洞、露筋
      1.现象:基础侧模拆除后.看到基础侧面有较大面积的混凝土酥松、砂浆少、石子多,石子问有空隙形成蜂窝孔洞.甚至个别处露出钢筋。
      2.危害:基础混凝土存在蜂洞,往往是漏震或混凝土内部不密实的外部现象。形成混凝上强度不达设计要求或者降低基础的耐久性、耐腐蚀性。露筋不封闭.会加速结构钢筋锈蚀过程。
      3.原因分析:
     (1)混凝土垂直投入基础模板内,高度超过2m,造成混凝土离析。
     (2)基础侧模支撑不牢。浇筑时模板移位。
     (3)未浇混凝土垫层。基础底面未做任何处理,使浇筑时混凝土中灰浆渗入上基中,再加上振捣不足,形成基础根部蜂窝。
      4.预防措施:
     (1)采用溜槽向基坑内基础模板中下料,避免混凝土产生骨料与灰浆分离的离析。
     (2)基础侧模支撑下要垫木板,防止振捣时支撑插入边坡土中。浇筑时派专人盯模板及支撑并及时进行加固。
     (3)地基土应润湿。先铺一层水泥砂浆然后再浇筑混凝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