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养护材料工艺百科 > 百科知识 > 正文

钢筋安装及埋设的质量通病及防治

来源:网站编辑   作者:网站编辑   时间:2014年09月19日   浏览次数:1156   字体:

钢筋安装及埋设的质量通病及防治

      三十五、钢筋安装及埋设的质量通病及防治
      钢筋安装及埋设常发生下述质量缺陷及质量问题。

     (一)钢筋品种、型号、规格、数量不符设计要求
      1.现象:绑扎好的钢筋骨架中,出现钢筋品种、型号、规格与设计要求不符。此问题在箱梁、箱涵等钢筋复杂的工程中最易出现。
      2.危害:造成构件承载力不足,发生应力裂缝,甚至构件断裂,倒塌。
      3.原因分析:
     (1)施工图纸中不清楚或有错误产生(变更后图纸相应标注未改造成)。
     (2)看错图纸中的断面布置或钢筋配料单出错或料牌挂错。
     (3)钢筋安装步骤不明确,钢筋施工管理不当。
      4.治理方法:
     (1)做好施工图的会审和学习,弄清及改正图中存在的问题。
     (2)做好钢筋配料单的审核和技术交底工作的领导,完善钢筋加工场的技术管理办法,杜绝错筋事故。做好钢筋绑扎的“三检”。
     (3)做好钢筋工程的隐蔽验收工作和混凝土浇注前的检查工作,把好混凝土浇注前的最后一关。
     (4)发现问题后,按设计要求拆除错误钢筋,重新进行绑扎。

     (二)钢筋骨架外形尺寸不准
      1.现象:在模板外绑扎的钢筋骨架,往模内安放时发现放不进去,或钢筋划刮模板。
      2.危害:使钢筋在混凝土中无足够的保护层厚度。甚至造成结构承载力降低。
      3.原因分析:钢筋骨架外形不准,牵涉到各号钢筋加工外形是否准确,如成型工序能确保各部尺寸合格,就应从安装质量上找原因。安装质量影响因素有:多根钢筋端部未对齐;绑扎时某号钢筋偏离规定位置。
      4.预防措施:绑扎时将多根钢筋端部对齐,防止钢筋绑扎偏斜或骨架扭曲。
      5.治理方法:将导致骨架外型尺寸不准的个别钢筋松绑,重新安装绑扎。切忌用锤子敲击,以免骨架其他部位变形或松扣。

     (三)钢筋遗漏,预埋件遗漏
      1.现象:在检查核对已绑扎好的钢筋骨架时,发现某号钢筋或某件预埋件遗漏。
      2.危害:钢筋遗漏,造成结构钢筋安装与设计不符损害结构承载力;遗漏预埋件,造成后续工序施工难于进行。
      3.原因分析:施工管理不当,没有事先熟悉和研究图纸,没有记全弄清应有的各号钢筋及预埋件。
      4.预防措施:绑扎钢筋骨架之前要熟悉图纸,并按图和钢筋材料表核对配料单和料牌,检查钢筋规格、预埋件是否齐全准确,形状、数量是否与图纸相符。在熟悉图纸的基础上,仔细研究各号钢筋绑扎安装顺序和步骤。整个钢筋骨架绑扎完后,应清理现场,检查有无某号钢筋或预埋件遗留未用。
      5.治理方法:漏掉钢筋全部补上。骨架构造简单的,将漏的钢筋放进骨架,即可继续绑扎;复杂者要拆除骨架部分错筋才能补上,对于已浇筑混凝土的结构物或构件,发现某号钢筋遗漏,则要通过结构性能分析来确定处理方案,并应报设计或监督单位认可。

     (四)同截面接头过多,接头搭接长度不足
      1.现象:在绑扎或安装钢筋骨架时发现同一截面内受力钢筋接头过多,其截面面积占受力筋总截面积的百分率超出规范标准;接头搭接长不足。
      2.危害:削弱或损坏搭接钢筋间的应力传递。同截面接头过多,一方面易因接头强度不足产生截面承载力降低,另一方面也会削弱混凝土对钢筋的握裹层,使劈裂裂缝相对集中,从而易导致裂缝贯通,造成混凝土保护层成片剥落。
      3.原因分析:
     (1)钢筋配料时疏忽大意,没有认真考虑原材料长度。
     (2)忽略了某些杆件不允许采用绑扎接头的规定。
     (3)忽略了配置在构件同一截面中的接头,其中距不得小于搭接长度的规定(对于对焊接头,凡在35d区域内作为同一截面,但不得小于500mm。其中d为受力筋直径)。
     (4)分不清钢筋位于受拉区还是受压区。
     (5)忽略受力筋搭接长的规定。
      4.预防措施:
     (1)配料时要考虑错开同一截面的接头问题,计划好搭接长度。
     (2)轴心受拉和小偏心受拉杆件中的钢筋接头,均应焊接,不得采用绑扎接头。
     (3)弄清规范中规定的同一截面含义。
     (4)如分不清受拉或受压区时,接头设置均应按受拉区的规定办理。
      5.治理方法:在钢筋骨架未绑扎时,发现接头设置不符规范要求,应立即通知有关人员重新考虑设置方案;如已绑扎或安装完钢筋骨架才发现,则视具体情况处理;一般情况下应拆除骨架或抽出有问题的钢筋返工,如工期不允许,也可采用加焊帮条的方法解决。

     (五)钢筋骨架吊装变形
      1.现象:钢筋骨架用吊车吊装入模时发生扭曲、弯折、歪斜等变形。
      2.危害:无法保证受力主筋正确承载。
      3.原因分析:骨架本身刚度不够;起吊后悠荡或碰撞;骨架钢筋交点绑扎欠牢。
      4.预防措施:起吊操作力求平稳;钢筋骨架起吊挂钩点要预先根据骨架外型确定好;剐度较差的骨架可绑木杆加固,或利用“扁担”起吊;骨架各钢筋交点都要绑扎牢固,必要时用电焊适当点焊。
      5.治理方法:变形骨架应在模板内或附近修整好,严重的应拆散,矫正后重新组装绑扎。

     (六)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保护层厚不足
      1.现象:
     (1)预制板及箱梁底板、顶板、腹板保护层厚度没有达到规范要求。
     (2)预制板制成后,板底出现裂缝,悬臂板的板面出现裂缝;凿开混凝土检查,发现保护层厚不足。
      2.危害:保护层厚度过小;易使受力筋过早锈蚀,危及结构安全。
      3.原因分析:
     (1)保护层砂浆垫块厚度不准或垫块垫得太少;
     (2)箱梁或T梁的悬臂板,由于没采取可靠措施,钢筋网片向下移位,使悬臂板受力筋力臂变小。
      4.防治方法:
     (1)检查砂浆垫块厚度是否准确,并根据模板面积大小适当垫够;
     (2)钢筋网片有可能随混凝土浇捣而沉落时,应采取措施防止保护偏差,例如用铁丝将网片绑吊在模板楞上,或用钢筋承托钢筋网片(钢筋穿过侧模作为托件)。

     (七)箍筋不垂直主筋,其间距不一致
      1.现象:柱和梁中的箍筋与主筋不垂直;按图纸标注的箍筋间距绑扎梁的钢筋骨架,最后发现末一个间距与其他间距不一致,或实际所用箍筋数量与钢筋材料表上的数量不符。
      2.危害:使箍筋不能有效地承受主拉应力作用,而引起柱或梁的侧面混凝土发生开裂。
      3.原因分析:
     (1)绑扎箍筋前,没有在两侧架立筋上划好箍筋间距,由于没有采取措施,使箍筋与主筋平面夹角在绑扎过程中改变,因而造成箍筋不垂直主筋。
     (2)图纸上所注间距为近似值,按近似值绑扎,则间距或根数有出入。
      4.预防措施:用端箍筋固定架立筋和主筋,并加斜筋在端部成三角形(绑扎后拆除),用粉笔根据图纸规定箍筋间距在最外侧两根受力筋上划线,划线应从中间向两边分,以便使箍筋垂直主筋且在两端的间距均匀。
      5.治理方法:如箍筋已绑扎成钢筋骨架,则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增加一、二道箍筋。

     (八)钢筋或钢筋网片错位
      1.现象:条型基础主筋,地基加固和T型梁翼板钢筋网,施工中常因搞不清其作用而放错位置,造成钢筋错位;桥面铺装,桥面连续的构造钢筋,支座处钢筋网,常发生不符合设计意图的错位。构件预制,钢筋网主、副筋位置上下放反。
      2.危害:受拉钢筋错放于受压区,使板、基础混凝土因受拉钢筋数量不足而产生裂缝或断裂。
      3.原因分析:
     (1)没有对安装人员进行认真的技术交底,操作人员疏忽。
     (2)由于没有采取有效措施,牢固支撑钢筋或钢筋网,混凝土浇注时,钢筋或钢筋网片向下移位造成错位。
      4.预防措施:
     (1)技术交底中,交待清楚所铺设钢筋或钢筋网的作用,及其在构件中的位置。尤其是钢筋网片,更要交待清楚保护层厚,是在顶面还是底面。
     (2)混凝土浇注前,对钢筋位置进行认真的隐检,及时纠正。
     (3)对钢筋及钢筋网片,要用钢筋支架或马凳保证其处于正确位置。
     (4)浇注混凝土时,跳板、铁盘都不得直接压在钢筋骨架上,而应采用必要支撑方式,防止钢筋移位及变形。
     (5)浇注混凝土时,配钢筋工随时检查及纠正。
      5.治理办法:混凝土浇注前发现时,将钢筋及钢筋网拆出重新绑扎或放置;混凝土浇注中发现,能纠正的,纠正后继续浇注;不能纠正的。应将混凝土清出冉纠正。否则通过结构受力计算。确定报废还是加固。

     (九)双层钢筋网片间距变小
      1.现象:配有双层钢筋网片的箱梁的底板、顶板、腹板、薄壁墩身、挡墙板,在浇注混凝土时,常发现双层钢筋网片间距小于设计要求。
      2.危害:造成各板型结受力筋力臂减小,使其抗弯性能降低,在混凝土中引起应力裂缝。
      3.原因分析:
     (1)箱梁底板、顶板及预制挡墙板的双层钢筋网片,由于网片固定方法不当;振捣碰撞,使上层网片向下沉落,
     (2)箱梁腹板及薄壁墩身,由于底板和基础(或承台)的预留插筋移位。使内外两层钢筋网间距过小。
      4.治理方法:
     (1)同(八)条预防措施的第“(3)”、“(4)”、“(5)”项。
     (2)底板混凝土或基础、承台混凝土浇注前,埘梁隔板、梁腹板竖向预留筋,溥壁墩身的预留筋的平面位置认真检查测量,位置无误后。点焊钢筋拉杆或加焊小角钢定位:可用φ12的钢筋段焊在里外钢筋上,确定其间距,用L15mm的角钢,点焊在钢筋段下面,并将小角钢固定在外模上,确定预留筋正确位置。
     (3)里、外两层钢筋网应用U形筋固定两层钢筋的问距,钢筋网外侧密垫水泥砂浆垫块确保钢筋的保护层厚度。

     (十)露筋
      1.现象:结构或构件拆模时,发现混凝土表面有钢筋露出。
      2.危害:钢筋露出,使受力筋没有了保护层,危及结构。
      3.原因分析:保护层砂浆垫块垫得太稀或脱落;由于钢筋成型尺寸不准确,或钢筋骨架绑扎不当。造成骨架外形尺寸偏大,局部抵触模板。振捣混凝士时,振捣器撞击钢筋。使钢筋移位或引起绑扣松散。
      4.预防措施:
     (1)砂浆垫块应垫得适量可靠,竖直筋可采用埋有铁丝的垫块,绑在钢筋骨架外侧;同时,为使保护层厚度准确,应用铁丝将钢筋骨架拉向模板,将垫块挤牢。
     (2)严格检查钢筋的成型尺寸:模外绑扎钢筋骨架时。要控制好它的外形尺寸,不得超过允许偏差。
      5.治理方法:范围不大的轻微露筋可用水泥砂浆堵抹。为保证修复砂浆与原混凝土可靠结合,原混凝土用水冲洗、铁刷刷净。表面湿润,水泥砂浆中掺107胶加以修补;重要部位露筋经技术鉴定后采取专门补强方案处理。

     (十一)主筋、分布筋问距不符合设计要求,绑扎不顺直
      1.现象:主筋分布筋因间距掌握不好,有大有小,且纵横不成直线。
      2.危害:使结构混凝土因受力钢筋不直。分布不均而不能有效抵抗主拉应力,而发生裂缝。
      3.原因分析:
     (1)操作不认真。
     (2)绑扎前钢筋已不顺直。
      4.预防措施:在底模板上弹线,按线摆放主筋,并按间距在两侧及中间几根主筋划线,按线将分布筋吊直,然后逐节点绑扎。
      5.治理方法:将不顺直的钢筋用两个搬子矫直,并将超出问距允差的主筋及分布筋调整间距,重新将节点进行绑扎。

     (十二)钢筋骨架、网片的节点漏绑、跳绑、绑扎方式不对
      1.现象:钢筋骨架中箍筋与主筋绑扎,钢筋网片节点漏绑、跳绑、绑扎方式不符要求。
      2.危害:钢筋骨架、网片绑扎不全,不易保证钢筋在混凝土浇注中保持不动。
      3.原因分析:操作人员技术水平低。造成钢筋骨架或网片变形。
      4.预防措施:绑扎前,应对操作人员讲清绑扎要求。单向主筋网片只需将外围两行的交叉点每点绑扎,其中间部分每隔一根相互成梅花式绑扎。当双向主筋网片时,必须将全部节点绑扎。钢筋骨架箍筋转角与主筋交接点处应用反十字花扣、兜扣加缠扣绑扎方式。箍筋转角与架立的钢筋的交接点用套扣方式绑扎,但箍筋的平直部分和钢筋相交点可成梅花式交错绑扎。注意钢筋骨架在相邻的两个绑扎点应成八字形,防止骨架发生歪斜。箱梁底、顶板。预制板的钢筋网片用兜扣,十字花扣方式绑扎。箱梁腹板,墙和柱的钢筋可用缠扣方式绑扎,一般网片交接点每隔1m左右用一个缠扣,其他交接点用顺扣方式绑扎。

     (十三)吊环筋问题
      1.现象:吊环钢筋直径小于设计要求,位置不准,或用冷拉钢筋做吊环。
      2.危害:吊环筋直径小于设计值,在吊运时易拉断;用冷拉筋做吊环,会因其脆性断裂而发生事故;位置不准,易使构件因吊点与设计不符而损坏构件。
      3.原因分析:图纸不熟悉,操作人员马虎。
      4.预防措施:熟悉图纸,做好隐检,把好供料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