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养护材料工艺百科 > 百科知识 > 正文

混凝土水泥砖养护工艺

来源:网站编辑   作者:网站编辑   时间:2014年09月04日   浏览次数:994   字体:

混凝土水泥砖养护工艺

      水泥水化的基本条件主要是必须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温度越高,水化反应越快,强度发展也越快,但如果此时环境湿度过低,会导致水化产物重新脱水,并产生混凝土水泥砖干燥裂纹,也不利于强度的提高。如果温度低于0℃,或水分过早蒸发掉,水化反应将停止,强度不但不再发展,反而会严重下降,乃至破坏。因此,在坯体成型以后,保持适宜的环境温度和湿度,至少在硬化初期,使环境温度与湿度保持一个较高的水平,是十分必要的。
      以水泥为交接材料的尾矿水泥砖产品,其强度和耐久性的产生于与发展,主要是基于水泥的水化作用,逐渐使成型的坯体凝结与硬化。由于水泥是一类水硬性胶凝材料,因此,其水化过程进行的充分与否,以及硬化进行的快慢,将直接影响到最终产品的性能及生产效率的高低。
      按照养护过程中的温、湿度条件及工作制度,养护可分为自然养护、太阳能养护、湿热养护、干热养护、碳化养护、浸渍养护等多种养护方式。其中,我们推荐湿热养护。
      湿热养护是将水泥砖机成型后的坯体,置于蒸汽环境中加速其硬化的养护措施。按蒸汽介质的性质,可分为蒸汽养护和蒸压养护两种方式。前者是在温度不高于100℃,相对湿度大于90%的不饱和蒸汽介质中进行的;后者是在以温度高100℃的饱和蒸汽为介质的高压环境中进行的。对于以水泥为胶结材料的尾矿混凝土水泥砖而言,一般采用常压条件下的蒸汽养护。
      通过蒸汽养护,混凝土水泥砖的硬化大大加速,经过一个蒸养周期(一般约10h),就可达到设计强度的70%左右,从而可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但由于蒸养过程中,各组成材料间的膨胀系数不一和过早的生成大量的水化产物阻碍了水泥的继续水化等原因,蒸养混凝土的后期(28天)强度往往比标准养护的试件低7%一20%,杭冻性与抗渗性也会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为了尽量减轻蒸养带来的不利影响,蒸养过程必须严格地按一定制度进行。所谓的蒸养制度是指预养、升温、恒温、降温各阶段的工艺参数,包括预养时间、升温时间(或速度)、恒温时间与恒温温度、降温时间(或速度)等。不同水泥品种、不同水灰比以及不同的坯体尺寸,往往对应着一个最佳蒸养制度。
      从坯体成型到开始升温的阶段称为预养期,目的是让混凝土水泥砖预先获得一定的温度,避免快速升温时造成过多的损伤。根据水泥的凝结速度、水灰比等条件的不同,预养期一般可在1一3h之间选取。 升温期是造成混凝土水泥砖结构损伤的阶段,如果速度过快,会影响产品的质量。
      降温阶段由于在制品内外产生温度差,如果速度过快,也会造成温差裂纹,影响混凝土水泥砖的强度提高,因此,降温速度也应有所限制。